夕阳风采
 
老年文萃

李兆祥

   一个人是不能没有梦想的。因为有梦想,才有生活的希望,才有奋斗的动力,才有不达目标誓不休的干劲。
  尽管,有时梦是虚幻的,甚而有时是荒诞的……
  作为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人,因为生于农家,从懵懵懂懂记事及背起母亲缝制的土布书包走进学校起,解放初期那男耕女织、肩挑人抬的原始落后的经济生产状态及食不饱肚、衣难蔽体的拮据艰辛,便萌生了一个幼稚的简单的然而却是美好的梦想:念好书,长出息,吃馒头,穿皮鞋。
  然而没想到,现在看来,这样一个太简单、太低矮,甚至有点可笑的梦想,却磕磕绊绊、异常艰辛地伴随着我追求了几十年,尽管书没少念,活没少干,力没少出。


(一)


   1958年,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共产主义的追梦运动至今让已逾花甲的我记忆尤深,啼笑皆非。这一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全国上下掀起了“跑步迈入共产主义”的热潮。于是乎,土地集中耕种,农民集中劳动,办起共产主义食堂,兴办共产主义学校,大炼钢铁,包括家家户户的所有大小铜铁物件、家具把手、劳动用具、锅铲盆勺等全部无条件送炼铁炉,要“十五年赶上英国”。当然我们这些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也无例外地沸腾了。在老师的统一安排下,我们集体住到离村三里外的共产主义小学里,一日三餐去共产主义食堂,除半日制的文化课学习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甚至晚上及周末)要去为共产主义大厦增砖添瓦,到几里外的山岭地为食堂运地瓜(大人都干大事去了)。跋涉十余里用书包运送铁矿石等,更多的是每人一把小铁锤,叮叮当当地把不知道是否含铁成份的矿石敲成规定的碎块(代替粉碎机),以易于装炼铁炉和熔化。那时的书包里三样东西必不可少,书、锤子、水杯。现在想想,当时想不想家?累不累?哭鼻子没?似乎都已淡忘了,但清晰如在眼前的是,晚上去运地瓜,装满一书包,运到食堂时顶多只剩半书包,其余全扔沿路,因为累,背不动了;去运铁矿石时更是这样,也是因为累,背不动;砸石子时,将指头砸得出血掉皮是常有的事,而晚上,往往衣服来不及脱就进入了梦乡,同样是因为累的。别忘了,都才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啊!但是,日复一日,用现在的一句话是我们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胸前戴着红领巾,我们唱得最多的歌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因为我们是在赶超英国,是在向共产主义跑步迈进,很快我们将过上“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土豆烧牛肉”(当时对共产主义的诠释)的共产主义生活。
  可是,很快,这共产主义之梦就如同肥皂泡般破灭了。不过年余,从1959年下半年起,整个国家即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尤其是极度缺粮。食堂因无粮先是维持瓜菜代,发明无粮淀粉(地瓜茎、根、榆树皮等晒干磨成的粉),将菜粘成团子,还定量定时供应,人根本吃不饱不说,整得人人便秘,苦不堪言。继而食堂也因无法共产而解体,老百姓回归到家庭艰难度日。那时家家院里都有几个大盆,泡着一盆盆的野菜、树叶子(泡后苦、涩、毒能有所减轻),用少得可怜的地瓜干面、榆树皮粉(粘合作用)拌匀蒸着吃,记得如槐树叶、榆树叶子等还好吃点,那杨树叶子、梧桐树叶子、土豆秧子等再怎么泡、蒸都太涩、多纤维,太难以下咽,而最难吃的是河里的水草,再泡再处理蒸出来也有一股腥臭味,闻着就恶心,甚至有时还能吃出羊粪蛋子来。还记得母亲因吃一种叫灰菜的野菜而中毒全身浮肿,眼睛睁不开,走路都困难,差点丢了命。也记得吃过老鼠、蜥蜴,吃过癞蛤蟆,也还记得,不少叔叔大爷无奈拿起了打狗棍,走上了同解放前一样去东南山(诸城马耳山一带)讨饭的路子,更不会忘记村里三天两头有出殡的(大都是老人),村后的舍岗子(乱葬岗子)里什么时候走到那都有小死孩,大多被野狗撕得支离破碎,血肉模糊……因之,我的梦彻底破灭了,去它妈的土豆烧牛肉,什么狗屁馒头皮鞋,啥时候能吃饱肚子,得以温饱就谢天谢地了。


(二)


  是啊,民以食为天,人连肚子都吃不饱还谈什么主义,还喊什么理想。
  现在想想,建国伊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需要一个过程,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违背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空想蛮干,而导致一个并不难实现的温饱之梦却步履蹒跚地整整走了近30年。在这近万个日日夜夜里,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接近不惑之年,一直都在渴求温饱中跋涉。记得1961年考初中时,是带着几个母亲蒸的菜饼去参加的考试;1964年高中入学时,是在本村一学长带领下,挑着几十斤的担子(一头是被窝,一头是地瓜、煎饼、咸菜疙瘩、学习用具)步行40余里去学校报到。长达7年的中学学习生涯中,尽管“面包会有的,温饱会有的”之信念从未泯灭过,但现实确实有点残酷。先说住,七年住校,大通铺睡觉,没铺过褥子,一床父亲用麦秸编的席垫相伴始终,冬天一床小薄棉被冻得实在不行,就两个人合伙互相抱脚取暖。夏天从未挂过蚊帐,蚊虫叮咬是小菜一碟。还记得星期天拿垫子出去晾晒时,草垫下一个个豆粒大的血红的臭虫看着都瘆人。再说行,从初中到高中,全是住校,除寒暑假,一星期一趟回家拿吃的,来回全是步行,初中住镇上来回8公里,高中在县城来回40公里,肩挑一星期的吃用,三五个同学结伴,星期六下午赶回家,星期日一早帮母亲推磨、推碾、去坡里剜菜拾草,吃过午饭又挑起扁担回校,这一走就是七年。为了不费母亲做的布鞋,大都是提着鞋子,打赤脚。粗算下来,再说衣,那时头脚里外穿的全是父亲织、母亲做的土布衣服,从无内衣,即使冬天也是空心棉袄。男孩子又好动,一冬下来,那棉衣简直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补丁摞补丁,棉絮也滚了蛋,且成了虱子的暖房。最难过的还是食。记得冬天地瓜放到食堂的笼屉里有时馏不透,一咬还冰碴直响。夏天的菜团子很快就变质,一掰开,丝都扯不断,有时甚至生蛆,那你也得闭着眼就着咸菜往下咽,否则就饿肚子。记得上高中时,隔10天半月去买5分钱一份的辣椒炒萝卜丝,改善一下生活,现在想想都香得直流口水。有一个同学家庭特别困难,高中三年他母亲一个星期给他炒半罐头瓶胡盐,咸菜都吃不上,吃饭时取上几粒用热水一泡当下饭菜,几年下来,身体健康严重受损。
  其实想想,真正认识和体会到温饱之重要和追求温饱之艰辛还要从高中毕业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才真正感同身受。因为在学校阶段,尽管经济生活艰辛,但无须参加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有理想精神作支撑。但回了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生产队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战天斗地去挣那一个工值仅几毛钱的工分。加之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物资极度匮乏,一切凭票供应。大多时间仍是吃不饱、穿不暖。清晰地记得,全家人披星戴月苦干一年,麦收时节,大多是挎着箢子(用柳条编的篮子)去分那不足百斤的麦子,年底决算分红时,全队分个千八百元钱还得遇好年景。我们家由于人口多,劳力少,大多年份是欠款。家庭无任何经济收入,只能靠两三年养头猪,卖掉解决大事,日常则喂几只鸡,靠卖鸡蛋照应日常开支。还记得仲秋节,只能买一斤月饼,其中半斤去看姥姥,另半斤一半给奶奶,再另一半分成6份,给我们兄妹六人,父母照例是没有的。过年祭祖的饽饽里面是地瓜面的,外包一层白面粉。大年五更的水饺包两样,全麦面的祭天地祖宗,另外则掺地瓜面。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有幸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尽管吃上了白面馒头,有时还有肉吃,但肚子还是不得太饱,因为当时每人每月35斤定量,集体吃饭,一组八个人,一盆饭,一盆菜,分而食之,饱也是它,不饱也是它。
  如果说这体力的透支,生活的艰辛,难得温饱尚能苦着对付,那精神上的不得温饱及无奈,无助、无望,则是更令人切齿心痛。常年累月,没有欢乐,没有节假休息日,没有书读,不用说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缺失,追求希望渺茫,即使是受命干每月5元补助的民办教师期间也是倍感无奈和凄凉。身份卑微,地位低下,说个媳妇都很困难,不光别人瞧不起,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尽管自己为此付出了全部身心。记得在长达10年的农村生涯中,惟一用以填充精神文化生活的是高中毕业之际老师送我的一本64开的汉语成语词典,一遍遍的死记硬背,那是自己一生中最璀璨、最青春的年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社会总是向前的,历尽艰难,几经曲折,该来的还是跟着梦想来了。来不及惊喜之间,温饱之梦就到了眼前,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的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随着1983年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而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有了固定收入,家人也随之迁进了城市,住上了楼房,安上了电话,实现了30年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之梦想,想想也真是匪夷所思。

真应了古语,“30年河东,30年河西”,转眼间,又是近30年过去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得以温饱后,党中央又及时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奋斗。短短的不足30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极端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飞船上天、蛟龙入海、航母诞生、诺奖突破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城镇医保、新农合等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尤其在拥有着九亿人的农村,不仅历史性地结束了自封建社会以来两千多年的种地交皇粮之铁律,而且对农民种地给予各种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粮为主,多业发展,联产承包,集约经营,农民的生产观念、种植方式凤凰涅磐般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家家户户粮满仓,柴满垛,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高档家用电器、轿车、现代通讯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变着法儿吃粗粮,吃素食,少吃点,唯恐吃出病来。
  就说自家吧,粗算起来如果按人均5000美元作为小康水准的话,现在恐怕已接近小康了,离“十八大”提出的全国2020年基本建成小康社会还提前了好几年呢。我想再有七八年,真若能翻番的话,那时该近“中康”了吧,那么,再过个30年,到2049年(建国百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将更加荣华,个人将更加富足,国人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人活的将更加有尊严,为了这个更加美丽、更加辉煌的中国梦,好好活着并且尽已全力不懈奋斗吧!因为实现梦想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来就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家如此,个人亦然!

本文荣获院报2013年“中国梦 我的梦”征文比赛一等奖 刊登在潍坊医学院院报2013年第11、16、17期)